精益求精至臻服务

股票简称:国检集团(603060)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热烈祝贺中国建材总院建院70周年!


       70年前,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全面开启新中国建材事业以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刻不容缓。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建材科研机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05年重组之前简称“中国建材院”,2005年重组之后简称“中国建材总院”或“总院”)从1950年起源以来,几度调整、数易其名、多次改革,但依然没有改变“发展国家建材工业”的初心使命,始终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追逐“科技强国”之梦。这一追就是七十载春秋。



       70年初心不变,70年奋勇向前,中国建材总院始终承载了“科技强国”的磅礴事业,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追逐着国家“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一代又一代总院人用忠诚与热爱为共和国铸就建材科技基石,用智慧和汗水为城市塑造美丽容妆。每一幢建筑,每一座桥梁都是我们几代科学家科技创新的里程碑;每一扇门窗,每一条道路都留下我们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印记。

      值总院成立70周年之际,全面回顾总院的成立起源、改革探索、发展壮大的历程,对于传承精神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640.jpg


中国建材总院主楼


   概述     

   

       中国建材总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的前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和1951年的前东北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技术研究室。1954年5月24日所、室合并,从全国各地调集建筑材料行业的专家,在北京市东郊管庄成立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建筑材料工业试验所,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机构从此诞生,正式掀开了新中国建材科技崭新的一页。到六十年代末,已具备相当规模。在特殊历史时期,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体制下放、恢复和院所合并等历程,于1972年重新组建为国家建委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后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88年1月起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1999年7月1日起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2004年与中国建材集团重组,2006年中国建材集团整合所属十二家科研设计院所,组建成立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改制并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材总院是我国建材行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原始创新方面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研究成功我国水泥行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技术成果——水泥煅烧窑外分解技术,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洛阳玻璃浮法工艺技术的发明单位之一,在我国最早研制成功无碱玻璃纤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光导纤维束、第一块石英玻璃和第一块KO型航空玻璃,研制成功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研制成功世界首创的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等60余种特种水泥,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水泥辊压机等等一批全面开启新中国建材科技事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誉为“新中国建材科技的摇篮和发源地”。


       中国建材总院近年来坚持“六大平台”战略定位,始终秉承“科技领先、服务建设”核心理念,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70年来共完成国家和行业科研项目330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50余项,主持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400余项,其中主持制订发布12项国际标准,授权专利2000余项,全面进入国家“973”、“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国防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计划,攻克并研发出以大尺寸熔石英玻璃、耐辐照石英玻璃、玻璃基复合微孔准直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航空玻璃隐身膜技术、超高温柔性梯度隔热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特种水泥、辊压机、310AD航空时钟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综合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广泛应用于奥运工程、神舟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科技产业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打造国内首家耐火材料上市公司、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耐火材料综合服务商之一,成功打造多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建集“科研开发、检验认证、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建材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创建集中国建材(合肥)技术中心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于一体的智造业示范基地、技术中心的产业转化基地;检验认证取得历史性发展,总院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践行“通过技术研发做强能力、通过资本并购做大规模”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成功打造国内首家集检验认证于一体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成为我国建材及建工领域规模最大、业务最齐全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工程服务取得历史性业绩,总院积极把牢“国际产能合作开拓者”的定位,以“立足行业,面向世界”的工作要求,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方式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水泥、玻璃、陶瓷、新材料等领域积极开拓国内外工程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就了一批重点建材工程,打响了总院优质工程品牌,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七十年科技硕果累累、改革创新突飞猛进,总院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建材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建材总院是我国建材与无机非金属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中心,拥有涵盖水泥、混凝土与新型建筑材料、玻璃与特种玻璃、陶瓷、耐火材料与新材料的综合产学研实力。拥有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专家队伍,近5000名科技研发人员,国内首批材料学无机非金属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8个国家、省部级实验室,16个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7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4个国家行业质检中心。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成功申办并主办国际水泥化学大会,发布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与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学术、技术与服务合作联系,不断推动我国建材科技事业奋力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70年铿锵风雨路,中国建材总院经历了奠基创业、专业调整、发展壮大、体制改革、重组跨越等阶段,近年来,在国资委等部委的关怀、指导和支持下,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建材总院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检验认证、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建材工业国家科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行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成为展示国家、行业、集团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







攻坚克难,开启共和国建材科技事业新篇章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市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旋马下湾正式挂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下设三个试验室:混凝土试验室、化验室、物理试验室,主要承担水泥和混凝土的科研任务。自此,正式开启新中国的建材科研事业。1951年3月,沈阳的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将所属的水泥公司和玻璃陶瓷公司合并改组为“东北工业部建材工业管理局”后,成立“东北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研究室”,主要从事水泥、玻璃、陶瓷等研究,并最早在研发水泥混合材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旧址所在地


华北在旋马下湾研究所试验室外,技术人员在做粘土砖撞痕试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整合华北窑业公司研究所和东北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局技术研究室,筹建建筑材料研究机构。在建材工业试验所、东北的地质勘探公司、工程公司、设计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于1954年5月正式合并“所室”,迁址于京东管庄挂牌成立“建筑材料工业综合研究所”开展工作。几年内,原本荒僻的京通(州)道上涌现了能源、纺织、生化、国防、机械等一批科研设计单位,气象为之一新。

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发展12年规划,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迫切需要,管庄院内“向科学进军”的气氛愈浓,建材院除了深入开展传统建材,如水泥、玻璃、陶瓷和耐火材料等研发外,在国内率先开拓了特种胶凝材料、水泥制品、玻璃纤维、玻璃钢、石英玻璃、工业技术玻璃、特种陶瓷等学科领域的研发,形成31个专业研究室,建成了先进的测试条件与试验基地,两个中间试验厂,科技人员1400多人,达到当时的鼎盛时期。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建材科研机构,建材院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和关注。1957年和195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先后2次到建筑材料工业研究院视察工作,并参观了玻璃纤维试验和玻璃陶瓷实验工作,对建材事业给予厚望。195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市长彭真到玻璃陶瓷研究院视察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建材院的攻坚克难坚定了创新自信、为建材院的砥砺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中国建材院大门



朱德视察建材院水泥研究院


随着隶属关系数次分合调整,1962年起,更名为“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成为当时建材工业唯一的科研事业单位。

1970年,国家对科研院所体制下放,大部分专业研究室搬迁出京;建材院建制撤消,至1972年方得以重新组建。科技人员始终以“国家科技事业”大局为重,克服重重困难,在诸如水泥窑外分解工艺、玻璃浮法工艺等重大项目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全力维持重要军工项目科研任务。

从50年代到70年代,建材院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攻关夺隘,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从率先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石英玻璃、第一根无碱玻璃纤维、第一块航空防弹玻璃、第一块玻璃钢板、第一根光导纤维到发明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特种水泥技术等等,开创新中国建材科技先河,填补了一项项科技空白,创造了无数辉煌。

混凝土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曾经在回忆建材院攻坚克难、起源发展的历史时,曾赋诗《管庄之春》“京通道上第一村,驰誉中外建材城;科技之花开不断,姹紫嫣红总是春。”中国建材总院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们“爱国奉献、创新自信”的披荆斩棘征程中,全面开创了中国建材科技事业的第一个春天。






积极探索,勇踏科技体制改革的新征程


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正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历经艰苦岁月,伴随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央领导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再次被重新提升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由此,管庄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1982年,适逢建材工业部并入国家经济委员会,成立建材局,建材院改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1988年改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一)主动求变,市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建材院建院起初30年从创业到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对科技应符合市场导向的需求,如何发挥科技人员同市场结合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不仅仅是中国建材院遇到的发展难题,更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体制急需改革的课题。

针对我国科研院所共有的这些缺陷,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着手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中国建材院1984年成为首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着手探索减拨事业费试行有偿合同制、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制为科技企业等科技体制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坚持创新,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1984年,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开发研究单位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的改革试点意见》,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为了贯彻中央的改革精神,顺应改革的潮流,中国建材院在摸清科研、后勤等家底的基础上,当年向原国家建材局党组申报了《试行有偿合同制的改革方案》并成功获批,成为建材系统科研单位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中国建材院主动作为,开始从事“四技”活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在全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将十几年积累下来的技术成果推向市场,成为建材院改革的第一步,也促使中国建材院成为最早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院所之一。

这一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贯彻落实“面向”“依靠”的方针,根本宗旨是增强院的科研活力,动员科技人员积极主动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发展建材和振兴经济多做贡献。分别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既在内部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又在外部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内部以改革经费管理制度为核心,在科研、后勤、职能管理等各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外部积极开拓技术市场,疏通转化渠道,制定相关规定,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四技”活动,使“四技”活动的收益与技术持有人的贡献挂钩,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多年积累下来的科技成果被迅速推向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促进了建材工业的迅猛发展,也使中国建材院开始从单纯科研型机构向科研开发型机构转变。

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总院科技成果的开发,成功研究开发出影响深远的水泥添加晶种煅烧工艺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位列世界三大“浮法”之一的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行业科技研发中心地位进一步夯实和巩固,基本达到了改革预期目标。这一阶段的改革试点经验,得到了国家建材局党组、国家科委等主管部门的肯定,在全国二百多个科研院所中被广为借鉴。


(二)深化体改,整合优化,努力建设国家级科研开发基地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中国建材院开始进入科技体制改革第二阶段。全院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新途径。按照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精神,将办院方针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科研为基础,改革为龙头”。

经过积极争取,中国建材院顺利被国家科委列入全国首批二十几个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院所之一。在国家科委“力求在一些优势专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争取在科技产业化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的批复和国家建材局党组“继续保持在全行业的科技领先地位,成为行业的技术开发中心,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国家队”的批示精神指导下,中国建材院积极稳妥地推进分流调整的试点工作,努力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科研开发基地。

同时,总院积极贯彻“调整结构,分流人才,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对前一阶段触动不深的科技管理体制实施调整和分流。集中各专业科研骨干力量,组建了三个行业级开放型重点实验室,稳住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承担本学科前沿性应用基础研究,使其发展成为院科研工作的中心;对科研开发系统进行了结构调整,将原来9个科研设计所调整为6个科研设计所,使学科相近的科研所共享科技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发展成为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层;以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和行业级质检测试中心等为基础,拓展科技成果辐射层。

经过多方面攻关努力,成功研制出世界领先的硫铝酸盐、铁铝酸盐特种水泥(第三系列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出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陶瓷低温快速烧成、耐辐照石英玻璃、U型膨胀剂、油井水泥等生产技术,合肥院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国产辊压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整体上继续保持了行业研发中心地位。


(三)全面转制,调整战略,开创现代化企业发展新局面


1999年,世纪之交,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院历史发展的分水岭。

1999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 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18号),要求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于当年6月30日以前完成企业转制工作,7月1日起开始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

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分水岭,这次全面改制,一举打破了科研院所运行 40 多年的事业单位运行体制,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这次改制让中国建材院发展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国建材院成为首批转制院所,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建材院积累了一定程度的体制改革经验,但是作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里程碑式的转制之举,根本上推动了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改变为企业,不能再依赖国家科研项目经费发展,必须依靠自身“造血”才能生存,建材院完全被推到了市场这个汪洋大海中。

转制后的2001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全面研判内外部发展形势,在总结历史改革经验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速产业发展、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上来,着手规划并实施第三步改革,增强院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对现有资源在全院层次上进行统筹规划,以适应科技企业发展规律。

2001 年,中国建材院经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议,在全院开展了“建材院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历时半年的反复研讨制定了《中国建材院“十五”发展规划》,明确了“立足建材行业,面向材料领域,初步发展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基地和高增长性科技型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解决了长期定位不准确和奋斗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为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战略性指导意见。

为全面落实“十五”发展规划,院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鼓励增收创效;加强竞争,积极争取并承担国家和行业重点科研项目,扩大自主知识产权;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壮大科技产业,将分散经营的单位组建成集研究-开发-生产-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管理部门;稳步推进后勤系统的社会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稳步推动改革发展、战略落地,在深入市场化运作方面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中国建材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在经历了“主动探索、全面总结、再度起航”的三步曲之后,职工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经营者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进一步紧密结合;以耐火材料产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产业在调整探索中前进;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的多个质检中心,积极与国际接轨,占领建材质检检测的制高点;以国际材料技术促进中心为代表的多个科技中介,在面向市场、促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国际技术交流与贸易日益频繁,国际影响逐步扩大;“人才强企”的系列举措不断激发各类人才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职工的凝聚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末全院主营收入翻了一番,资产总额翻了一番,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一倍,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今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战略重组,成功打造转制院所“第三种模式”


2003年,央企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后加速重组。与此同时,中国建材总院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新机遇。


2004年底,中国建材总院与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战略重组,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也成为首家进入大型企业集团的中央科研院所。


2005年底,中国建材集团整合旗下 13 家科研院所,组建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整合后的中国建材总院拥有科技人员 3000 余名,资产总额达22亿元,成为一个科技与企业结合的大平台,成为建材行业的科技研发航母。


这样的两次重组,不同于科研院所转制发展的两种传统模式,既不是科研院所直接转制为企业独立经营,也不是科研院所直接进入产业集团成为其科研中心。中国建材院一方面得以迅速回归行业主流,与集团内外企业逐步建立起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良好关系;另一方面也迅速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在科研立项方面提出了一些对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项目并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建材院在行业技术研发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与关键作用。国务委员陈至立称总院的发展模式是比较符合“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以及较能发挥技术创新作用的一种崭新模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称之为“转制院所发展的第三种模式”。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揭牌仪式在钓鱼台举行


“重组”后的中国建材总院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和资源的有效集成,拥有了中国建材集团的产业平台、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时任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为总院的发展,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六大平台”战略定位,他认为重组后的总院应该是国家级建材与新材料重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平台、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服务平台、建材与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建材行业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平台,以及国际建材与新材料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六大平台”的战略定位成为总院重组十五年来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指引。


在中国建材集团“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穿透下,中国建材总院提出“科技领先,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以及“整合科技资源,引领科技进步;致力节能环保,服务国防军工;发展科技产业,促进成果转化”的三十六字发展方针,确定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检验认证、工程服务”的四大大业务板块,坚持创新驱动,深化转型发展,开启了新时代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着力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全力探索适应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的管理新思路。


1.重新构建企业化管理体系,优化组织模式
按照科技企业要求,总院根据“权责对等、管理到位、行权流畅、人员精简”的原则,重新构建市场化管理体系。一是面向市场要求,重新调整、转变职能部门功能定位,切实发挥作用;二是设立财会核算中心,推行财务集中管理,增强宏观调控力度,扭转了经营管理的被动局面;三是实施管理人员全员重新竞聘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建设内控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2. 推行业务分类管理,建立市场化考核机制
针对不同业务板块,总院打破以往经济指标或者科研指标“一刀切”做法,推进市场化分类考核管理,对科研开发板块企业赋予科研的绩效评价相当比重,对科技产业与检验认证板块的企业加大经济定量指标比重,对后勤系统企业加大物业服务和条件保障等指标比重,引导各单位根据业务特点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3.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总院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内审管理与强化投资管理,强化市场化风险管控机制。(1)分步实施“由点到面”及“由面带点”的循环,逐步构建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结合战略规划与业务特点,与经营理的有效融合,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3)建立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独立内审机制,完善企业监督机制。(4)加强投资管理,完成了历史上遗留的长期投资清理和帐销案存资产的清理,最大限度争取经济效益。


(二)着力发挥建材行业“中央研究院”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国家级建材与新材料重大科学技术的研发平台”。


总院组织参加各部委的多项国家科技规划和行业战略发展课题的研究。重组以来,获得国有资本金12.4亿元,建设了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建材集团节能减排研发与示范基地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开发基地,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获批国家“973”、“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工程等科研计划近600项,授权专利1800项,国际标准和国际专利实现零突破,累计发布国际标准12项,研发出一大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大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神舟飞船、嫦娥工程、北斗工程、大坝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奥运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成为展示国家、行业、集团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



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成奠基仪式


(三)着力促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心致力“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服务平台”。


总院围绕特种水泥、新型房屋、绿色建材、PM2.5 治理、建材装备等行业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与创新,在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强化应用成果引领和服务行业科技发展。面对 WTO 挑战,整合中国建材今天检验认证资源,成功打造国内首家集检验认证一体化的国有上市公司——国检集团,有力支撑了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


(四)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建材与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

总院探索出了将分散经营方式组建成集研究-开发-制造-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型模式,以瑞泰科技、合肥院、中岩科技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建立科技产业园,实现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输出。培育了国内首家耐火材料上市公司——瑞泰科技,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耐火材料综合服务商之一。合肥院积极打造中国建材(合肥)技术中心与智能制造产业园于一体的智造业示范基地、技术中心的产业转化基地,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五)着力提升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发挥“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

依托总院成立的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突出主业、院企结合、优势互补、强化推广、服务产业、服务行业”原则,由院所协助共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集团企业提供水泥研发与生产、玻璃制造以及安全生产培训等技术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平台。初步形成东北、华东、华中、华北等地区产研合作项目“布点”战略,带动企业科技投入数亿元。多种形式的产研结合,有效促进了集团产业结构优化,被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为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六)着力提升行业科技人员素质与水平,全面建设“建材行业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平台”。

总院以提升行业科技人员素质与水平为已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承担商务部主办的多期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和国家人社部主办的《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计划》培训项目,每年组织建材企业生产、科研、质检、安全、环保等培训达一千多人次。总院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博士、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水平教研作用,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外派访问学者,举办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培训班、论文博士班、MBA研修班等具体举措,为建材行业培养了高水平的各类人才梯队,成为建材业名副其实的科技人才摇篮。


(七)着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构建“国际建材与新材料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


总院致力于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功获批科技部“绿色建材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建筑与材料检验认证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与联合研究,聘请二十余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主持成立了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联合会“环境与荷载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方法(RILEM TC-TDC)”技术委员会,创办发行《可持续发展水泥基材料》国际学术刊物。成功组织承办了水泥与混凝土、耐火材料、玻璃深加工(GPD China)、无机材料测试与评价技术等领域的多个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会;总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设立亚洲水泥与混凝土研究院;并代表中国成功申办并主办2015年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有力提高了我国建材科技界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


(八)着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总院党委政治引领作用。


总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的总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把握工作主动权,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抢抓机遇中,获得新发展、新飞跃。

一是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总院党委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三重一大”管理制度,突出强化“四个意识”,完善了总院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多年来总院党委加强政治建设和自身建设,以“四三二”学习模式抓实中心组学习,形成了总院党委、直管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三个层次的中心组学习模式。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把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明确党委、经理层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把党委研究讨论作为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

二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打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深化基本制度建设,形成总院《基层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等三项制度一个模板,推进实施“定标明责-自查对标-考核达标”的党建管理模式,抓紧抓实基层支部政治生活。创新选择典型支部,以点带面,上下协同。坚定不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政治家+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大力推进总院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突出总院特色人才队伍建设的精准化和实效性,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培养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8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促进总院高质量发展。总院自上世纪末改制转企以来,总院党委一直围绕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主持制定总院发展战略规划,以学促行,知行合一,党建经营“两手抓”,着力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指导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切实解决“两张皮”问题,以政治建设保障总院高质量发展。

从总院“十五”至“十三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来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达到行业良好以上水平,经济实力和效益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快速发展。近年来,总院党委开展了”三讲”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强化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总院党委举办“十四五”战略发展研讨会,全面分析新时代发展形势,听取总院及所属企业汇报“十四五”规划构想,开门见智、集思众智、广纳贤智,为总院“十四五”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全力推动总院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促进高质量的发展。


十五年来,在国资委、国家各部委及行业协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建材集团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总院以服务国家、行业发展为己任,秉承“科技领先、服务建设”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六大平台”战略定位,明确四大主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大胆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科研开发体系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型等改革措施,实现科研开发把牢行业制高点、科技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检验认证创新商业模式、工程服务成为国家建材的新名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建材行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植家国情怀,勇挑创新重担,在新时代科技报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今年以来,面对罕见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爱国者稳,唯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和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不仅再次点燃了中国企业家、科学家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创新自信,更是为我们这些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国家级转制院所为基础的科技企业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战略定力。


家国情怀是坚持科技报国的骨气和底气。总书记强调,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70年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建材总院人始终不忘“发展国家建材工业”的初心使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科研一线,奉献国家建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开创新中国建材科技先河,填补了一项项科技空白,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建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院所,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着新的使命和任务,总院义不容辞的需要继续传承报国志气、增强创新动力、坚定改革信心,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创新自信是勇攀科技高峰的正气和朝气。总书记强调,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中国建材总院始终坚持国家战略理性和企业经济理性相结合,一批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实现突破进展,不断牵引产学研创新体系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6月29日,拥有7个世界第一的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中国建材总院自主研发的大坝“退烧药”——低热水泥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混凝土浇筑特高拱坝的全坝应用,成功助力“无缝大坝”。习近平总书记为此作出重要指示。在服务“大国重器”同时,中国建材总院不断加强产研结合,与嘉华水泥联合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川藏铁路专用早强低收缩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研究与应用示范”,初步形成了稳定制备的技术,开始了现场应用试验,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重要产研融合示范项目。


低热硅酸盐水泥应用于世界第七、中国第四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摄影:三峡集团许健)

中国建材总院始终将军工科研生产放到兴国之举、强军之策的高度。为了解决我国高放核废液处理难题,中国建材总院勇挑重担,总院党委专题研究该项目,成立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组,设立玻璃固化工程技术中心,制定“三步走”规划,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急需。总院多个项目组为确保国家重大工程不受疫情影响,在疫情期间、坚持春节加班加点不休息,承担的某型号战机驾驶舱玻璃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进展;开足马力生产数千套高科技红外镜头,全力以赴驰援疫情一线,满足抗疫急需。这些攻坚克难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在疫情最严重时期,国务院、国资委和集团公司领导都先后亲临总院视察指导,为总院坚持创新自信、坚守战略阵地注入强大动力。

众多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中都有中国建材总院的身影,今年的北斗工程、火星探测器、资源三号卫星、“鲲龙”大飞机都搭载着总院的多个关键部件。

战略转型是开创新机新局的志气和勇气。总书记强调,我国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总院党委积极响应“敢于下先手棋,勇于打主动仗”的战略部署,开展“对标一流”专项工作,经过领导班子的充分研讨、管理职责的全面梳理、基层企业的深入调研,强主业、画跑道、定方向、谋战略,初步厘清了总院发展“1+3”模式的思路。

一是对标“国际一流”,构建“四梁八柱”总院大厦。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优势领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优势领域孵化一批“技术引领、附加值高”的科技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

二是推进“1+3”发展模式。即科技支撑+“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装备、高技术服务”三大主业,将科技支撑定位于促进真正生成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新技术,并内嵌于三大主业板块中。用市场化方法和经济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向优势业务配置,依靠科技领先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战略安全。

三是坚持“三类推进”,依靠“两转”实现“两步走、翻两番”。总院所属企业院所将按照三种类型推进改革发展:上市公司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开展联合重组、改革试点企业要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生动力、院所公司要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实现快速发展。通过转变观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成果转化实现经济社会效益。


中国建材(合肥)技术中心与智能制造产业园效果图


七十年科技引领,七十年创新为本。



面向未来,站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新时期,总院将坚定弘扬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持续传承70年“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和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站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持续增强创新自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时代里育新机、开新局,在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技型企业道路上劈波斩浪、稳步前行。